1085年,宋神宗赵顼驾崩,年仅十岁的宋哲宗赵煦接班,其祖母宣仁太皇太后高氏主持国政。在宋神宗去世前,苏东坡获准调到了常州,年仅半百的他已经对仕途心灰意冷,准备在常州安享晚年。
宋哲宗登基后,朝局突变,反对变法的高太后把新党势力赶出了朝堂,请回了风烛残年的司马光做宰相,“旧党”东山再起。苏东坡的仕途也迎来了转机,很快被调回京城担任中书舍人等职,随后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
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苏东坡已经51岁。某日,轮到他在宫中值班,高太后在偏殿召见了他。苏东坡进去一看,小皇帝也在场。高太后问他:“前年你是什么官职?”苏东坡不明所以,答道:“前年我还是常州团练副使”。
“那如今呢?”
“现供职翰林院。”
高太后话锋一转,又问道:“你可知道,为什么你突然就能调回京城,还进了翰林院吗?”
苏轼反应也很快:“承蒙太皇太后、陛下不弃。”
“错。”
“是某位大臣举荐我吗?”
“也不对。”
苏轼觉得纳闷:“那我就不知道了。我虽然不才,但做官从不走门路的。”
高太后这才说出答案:“
此先帝意也。
苏东坡听罢愣了一愣,随即百感交集,再也抑制不住情绪,当场放声大哭,涕泪交流。白发苍苍的苏东坡这么一哭,高太后和宋哲宗也受到感染,哭了起来,身边的侍从、宫女也跟着哭。
苏东坡此时才知道,神宗皇帝一直是很欣赏他的,临终前还想到了他,留下遗命。
“此先帝意也”
,正是这句话让苏东坡情难自已。十多年了,从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之时算起,苏东坡屡遭贬谪,漂泊于南方各地。神宗皇帝不是不想重用他,而是不能。因为神宗皇帝支持变法,自己也无法调和新旧两党的矛盾,对当年坚决反对变法的苏东坡爱莫能助。
而苏轼的这一次“独怆然而涕下”,也让人们更加形象地认识到了这个大文豪的形象,他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似乎不再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