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逻斯战役是于唐玄宗天宝十年发生在大唐王朝与阿拉伯帝国阿抜斯王朝之间的战役,这是在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战役,因为根据一些史学家的论点,此战是中华文明向西方输出的伟大里程碑,从此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西方。
恒逻斯战役的地点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拉兹市附近,这场战役之后,阿拉伯人夺得了中亚细亚。战役的起因是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假意允诺和好,但随后不久就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大食(即阿拉伯帝国)的阿拨斯王朝求救。
唐军收到消息说大食援军计划袭击唐朝西域四镇,高仙芝则决定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由于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力,有很多其它国家的军卒参加了大唐军队,组成的大唐联军3万多人。高仙芝率领联军长途奔袭,深入700余里,最后在恒逻斯与大食军队遭遇,于是,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恒逻斯战役便打响了。
在战役中,双方相互厮杀,战斗持续了五日。期间,由于大唐联军的葛逻禄部见势不妙,反水倒向大食,高仙芝受到两面夹击,无力支撑而溃不成军。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兵逃跑,但在逃跑途中,他们还和同属大唐联军的拨汗那兵相遇,由于道路狭窄,李嗣业唯恐大食追兵将至,便挥棒击杀拨汗那军士,高仙芝才得以逃出。此役大食军完胜奔袭问罪的大唐联军为结局。唐3万余士卒除了极少数逃回安息外,其它大部分唐军下落不明。
那么,这近3万的唐军到底去了哪里呢?是被杀,被俘,还是逃散,史书都没有详细的记载。
近些年来,人们通过对史书有关这场战役的零星记载,逐渐找到了一些线索。在《旧唐书》中的《李嗣业传》记载“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着不过数千。”但在阿拉伯人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中,曾经提到高仙芝所率军队共7万余人,其中5万被杀,2万被俘。明显与《旧唐书》中的记载情况不符。此外,据与战争发生同一年代的唐朝政治家杜佑的《通典》提到“高仙芝伐石国于恒逻斯川,7万众尽毁”。,这也与阿拉伯人的记载较符合。
而根据当时被俘唐军一员的杜环的著作《经行记》的记载,有一部分被俘唐军被编入了阿拉伯军队,并且远征西亚作战。同时他也详细记载了很多被俘唐军的下落,除参军作战外,许多被俘的唐军被阿拉伯当做奴隶使用。有一些被留在了中亚地区,而有的则被带到了西亚、北非等地。就在此时,中国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通过这些俘虏传到西亚和非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