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与地球相比,太空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失重,环境十分恶劣。人类在航天过程中要经受各种无法想象的艰难,例如巨大的加速度、噪音、震动、失重、太空辐射等等。
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航天员也要完成复杂的操作、实验任务。宇航员表面看似十分光鲜亮丽,实际上,他们在太空中的每一刻,身体各个部位都在经受着“大考验”,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肌肉和骨骼出现萎缩
在地球上的我们,身体的骨骼和肌肉发挥支撑作用,能抵抗重力,而长期待在失重的环境下,人处于一种漂浮状态,由于缺乏运动和重力,身体的负担变得极小。
人类身体骨骼和肌肉的质量便会急速下降,出现萎缩现象,而这两种身体结构对生活在地球的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骨头和肌肉严重受损的航天员们,返回地球后不仅要重新抵抗重力、承受自身的体重,而且还要支撑起重达几十斤的舱内服。
因此,站立行走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且致命的事情,不得不让人抬出飞船。
如今宇航员们为了让骨骼和肌肉萎缩的速度慢一点,每天会利用在空间站工作的业余时间“锻炼”大约2个小时。
立位耐力下降
在选拔航天员时,其中就有一项测试是“立位耐力检查”。那么,什么是立位耐力呢?
立位耐力,指的是人在安静站立时的耐受时间。通常来说,大多数人都能站立20-30分钟不会晕倒。
然而,航天员们长时间在失重下工作生活,重力消失,人体的心血管功能系统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的变化,原本积蓄在人体下肢的血液流到了头部或胸部。
重返地球时,受地球重力环境的影响,航天员的心血管功能一时之间无法迅速恢复。心血管调节功能下降,在地面站立时犹如“倒立”的感觉,立位耐力较差,很容易出现晕厥现象。
有研究数据表明,大约有20%的航天飞机宇航员和80%的国际空间站宇航员,返回地球后,会出现头晕或晕厥现象。
体液循环产生巨大变化,要尽一切可能地减少身体活动,避免加剧航天员身体各种循环系统的负担。
这也是为什么航天员们出舱时,时间如此漫长,还要躺在担架或坐在椅子上的原因之一,可真不是因为矫情。
空间适应综合症
长时间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宇航员的大脑前庭系统会出现紊乱,无法区分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
而航天员返回地球的时间非常短,整个过程大约只有半个小时,前10-15分钟是处于黑障区超重状态,除了听到航天器共振等噪音,航天员基本与世界完全失联。
再经过10-15分钟后降落地球,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人体大脑会认为自己仍处于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一时之间无法调整回对空间方位和重力影响的适应。
站立时会出现摇摇晃晃的感觉,有点类似于晕车、晕船的现象。因此,长时间驻留太空的航天员返回时,地面工作人员都会小心翼翼地抬出来,尽可能地保护他们。
此外,飞船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要承受比自身重量重十几倍的压力,非常容易造成呼吸极度困难、黑视、意志丧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