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分重视程朱理学,科举考试也是长篇大论的八股文,程朱理学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但是突然有一天,有个人冒出来说“你们学的理学我不承认,你们学的理学有毛病。”这个言论在当时简直震惊朝野,这个人就叫王守仁,后人称他为王阳明。
王阳明别的可能不出彩,就擅长抬杠,据说他在出生的时候,就在母胎里呆了十四个月,哪吒是虚构的,这个事迹却是很多史书上证明过的实实在在的事迹。敢于和自然规律抬杠,杠精气质一出生就被拿捏得死死的。十几岁时就用“读书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圣人”,杠了私塾先生一脸。
话说到这大家就开始疑惑了,成为圣人不是理学的观点吗?王阳明不是反对理学吗?
其实王阳明之前可是朱熹的铁杆粉丝,一心想成为圣人,就学着朱熹格物致知,格自己家竹子,结果格晕了,格吐血了也没格出个所以然来,后来又格了一段时间的物,直到发扬自己的杠精精神得罪大太监刘瑾,把自己贬到了贵州,住进了龙场阳明洞,并且在这里发现了心学的真谛,这也就是为什么原本叫王守仁的人后来叫王阳明。
王阳明认为心学的真谛是什么呢?首先他认为朱熹是骑驴找驴,不用刻意动脑,人心就是天理,天理就在人心(心即理),他认为就是因为朱熹老了,才格出要珍惜光阴,让一个年轻小伙子来格,就格不出来了。同样道理仁义礼智信这些天理,也都在我们内心。
王阳明还认为,事物是否有理,和我们内心的判断有关,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生万物”
虽然王阳明不再崇拜朱熹,但他还是期待着自己有一天成为圣人,要想成为圣人,大家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到知行合一。比如想孝顺父母,就要做孝顺的事,不忤逆父母,不管这个人在功名上是否有成就,都是做到了知行合一;知道自己不知道,就马上跑过来问,也是知行合一。想到了马上就去做,这就叫知行合一。
然而知行合一做好事还行,做坏事就不行了,王阳明还提出一条叫“致良知”,就是在做一件事之前,先问问自己的良心,这件事是善是恶?如果是善就去做,是恶就不去做,用良心约束自己的行为。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