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马克•吐温曾说:“人要活得连殡仪馆的人都觉得你死得可惜。”真是一句带劲儿的话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曾这样说过:“走遍天下,我没有看见有比密西西比河更美的地方。”于是他的家乡的人,就在他幼年常去游玩的一处叫“假日山”的山坡上,给他立了一个铜像,让那铜像上的马克•吐温,面对着密西西比河,永生永世欣赏他家乡的风光。 其实,马克•吐温并没有真正地“走遍天下”,这不过是说,一个人无论走多么远、多么久,还是觉得自己熟悉的家乡更亲切。我们不也说“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吗?我是六月十七日早上八点钟,由爱荷华州的爱荷华城,乘了六小时的公路车,到密苏里州的汉尼堡——这个马克•吐温曾消磨了整个童年,并且也是他大部分作品背景的小城。 当我在华府安排节目时,曾向为我安排节目的马哥利斯先生要求说,我要去一趟汉尼堡,他问我那里有朋友吗?我说:“有的,就是马克•吐温呀!”我又说,我们中国小孩子,有很多读过《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顽童历险记》)的。长大了,又读他的《密西西比河上》,以及其他成年人读的作品。所以在中国,马克•吐温也算得是老少咸宜的美国作家了。 于是他们安排我在汉尼堡住三天。一个朋友对我说,她去过汉尼堡,只有一条较大的街,不知我去三天做什么?我也不免怀疑,这个当马克•吐温童年住在那里时,只有三千五百人口的小城,究竟有多少东西可以让我看三天的?连爱荷华大学的一位威尔先生都笑问我:“要去帮汤姆油漆一下姑妈的那座木板墙吗?” 谁知我在汉尼堡的三天,紧张的节目,让我没有一刻的休息。累是累极了,但兴奋之情却使我难以忘怀!是一位伟佛先生到车站接我的,他是本地的商会主席,他们夫妇算是接待我的主人。伟佛先生腿微跛,据说他当年是足球健将,受伤骨断,所以致此。他送我到南大街的马克•吐温旅馆,并且告诉我,有一位伊慕笙太太会在旅馆等我。 南大街恐怕就是我的朋友告诉我的那条大街了。旅馆可以看出是多年的老式建筑,我住在三楼的一间房,浴室的洗面盆,一扭开,水龙头就发出吱吱的声音,这个怪声音,每次都使我觉得跟马克•吐温所喜欢描写的小城风光很相称,于是觉得十分亲切。紧张的节目从见到伊慕笙太太开始,她带着一位当地《快邮报》的青年记者在等我。我放下行李,来不及洗脸更衣,就下楼应记者的访问。这个美国中南部濒临密西西比河的小城,从来没有中国人住过,也难得有中国客人到这里来访问,因此我也就变成了一个新闻人物了。 伊太太先驾车带我到城南两英里的石洞去。读过《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人,都会对那神秘的石洞有深刻的印象。汤姆原是马克•吐温的化身,这石洞也就是马克•吐温幼年喜爱的玩乐处之一。现在这个石洞被命名为“马克•吐温石洞”,算是纪念他。洞口不大,装了木栅门,隐藏在山边树荫下,乍见它,不知道里面究竟有多么神秘、多么有趣,以致让孩子们着迷得冒了逃学的恶名跑去玩耍。 六月中旬的汉尼堡已经很热,但是进洞的时候,还要穿上一件随票附备的蓝卡叽布外套,因为洞里很冷,里面现在装了电灯,怕游客像汤姆一样地迷失在曲折幽深的洞里。但是导游的人是一段段开灯的,他也让你有些时候在暗中摸索,如果全部灯光辉煌,怕失去当年的那股可怖而神秘的气氛。石洞深大而曲折,导游一路说明,某处是当年汤姆他们的客厅,某处是教堂,某处是阿拉丁的宫殿,以及钢琴等等,全是马克•吐温笔下所描写过的孩子们玩乐的地方,也都是真实的背景。 马克•吐温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写说:石洞口在山边上,里面有小房间,像冰窖那样的寒冷,墙壁是天然石灰石的,上面渗出了露水。这地方又神秘又奇妙。从邃深而暗阴的罅隙往外看,是阳光下的山谷。这石这石洞是一个很大的迷宫,一条条曲折的小道,互相纠缠,也互相连接,你不知道这些小道会把你领到哪儿去。据说人们即使在这些大石罅隙里面昼夜地漫游,也走不到尽头儿。迷宫一个跟着一个,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摸清楚这些路线,汤姆·索亚所知道的比旁人也不多…… 因此,今天成为观光之地的石洞,也不过是循着一条孩子们当初游玩的主要路线,作为导游的方向。如果游客自己走,迷失在里面,恐怕就要靠吃蝙蝠来维持生命了。出了阴暗的石洞,又回到阳光普照下,伊太太问我观感如何?我说如果我是个孩子,也会逃学来玩的。但是,我又对伊太太说,马克•吐温如果死而有知的话,他会不开心的。 “为什么?”伊太太略感惊奇地问我。“他不会想到当年他和游伴自由出入的石洞,今天因为他的著作出了名,小朋友反要购票入场,这当不是他始料所及吧?”“让我怎么答复你好呢?”伊太太笑说。 事实上马克•吐温在汉尼堡只住了十四年,他是出生在密苏里的佛罗里达城,四岁随家移居汉尼堡,十八岁就离开了。等他再回到汉尼堡来短期作客,已是二十年后四十岁时的事情了。那时他已有文名,正在写《密西西比河上》,但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还没有出版。大概在访问了幼年家乡后,才触动了他要写一本以童年生活为背景的故事,《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那次访问的第二年写成的。八年以后才又写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两书给他带来世界性的荣誉,汤姆和哈克贝利成为全世界男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也是儿童文学中的两个最具典型与个性的人物。人们都知道马克•吐温并没受过正规教育,他十二岁时父亲就死了,家境贫困,不得不弃学到印刷厂当小徒弟。也许是整天接触字体的缘故,十七岁时就开始在报纸上写些幽默小品。十八岁离开住了十四年的汉尼堡,到各处谋生,费城、纽约、爱荷华,结果还是到密西西比河的汽船上当领航员。五年后到内华达州的一家报馆当记者,“马克•吐温”的笔名是由这时才开始的,那年他二十八岁。他在汉尼堡是住在山街,百年的建筑,现在还存在,整条街几乎都是他写的故事的背景。 他的幼年时的顽童党,差不多都是他的邻居,对面就是他心爱的小情人蓓姬的家,现在做了专门出售马克•吐温出版物和汉尼堡纪念品的地方。马克•吐温的家是两层楼,陈旧而简陋,他原是个苦孩子。住宅旁是那道著名的白油漆墙。一百多年的木板墙,自然不能存在,可是他们会使那道墙保持当年的样子,不会更旧更破烂,也不会更新。也许这道墙已经换过很多次了,但是总要做得跟当年一模一样。 这整条街的建筑物,现在全部是为观光而开放,并无人居住。据说四十年前当地一位姓马汉的律师,买下了这整条街,捐给公家以纪念马克•吐温,因为他是马克•吐温的忠实读者。马克•吐温故居旁,有一栋两层楼爬满常春藤的“马克•吐温博物馆”,里面保存了许多马克•吐温的旧东西,都是破破烂烂的小刀片小钥匙之类。 有一个书橱里,摆满了世界各国所翻译的马克•吐温的书籍,我兴奋地一本本地浏览,甚至有些不知是什么国的文字,但是里面独缺中文的!这使我感到不愉快,我曾夸说中国人自幼熟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但是这里却没有中文译本,是他们没有搜集?还是人家征求了,我们没有理睬?否则怎么连那些不知名的小国的都有呢?我答应他们,回去后一定寄上,但是在台北跑了几家书店,问问都没有。希望读者有知道中文本下落的,写封信告诉我。 假日山上现在是高级住宅区,我每天接受当地人士的招待,都是往这座山上跑。乡村俱乐部、高尔夫球场、游泳池、宽大的上山公路,据说这些都是战后十几年来新开辟的,怪不得每栋房都是极摩登的设计。我所去的几家人家的房屋,都是可以在不同的角度下,欣赏那条密西西比河的风光,宽大落地的玻璃窗,柔软舒适的沙发,架在室内的观察细微毫末的望远镜。但是我仍旧关怀百年前那一群“野孩子”所喜爱的密西西比河的方式。 马克•吐温在他所写的《密西西比河上》里曾说,当他再回到汉尼堡,来到假日山上,凝视着下面的河水和城里,这使他缅怀往事,许多地方虽已改变,但是他还都能认出来,他感慨地说:“有许多我童年时代同在这个避风港里的游伴,现在已经故去了;有些,我相信是搬到别处去了。” 我游假日山是第三天的事,两位在学院里教书的老小姐魏小姐和窦小姐做我的导游人。我们在马克•吐温铜像处小憩,照了几张相。魏小姐告诉我,铜像立在这里,是因为这儿是欣赏河景最好的位置。对岸是伊利诺伊州,河中有个突起的浮洲,名叫龟岛。山上有各种密西西比河的植物,像枫树、山茱萸、红山楂。河上有渥巴施铁桥和马克•吐温铁桥,山下河边有铁路,这些恐怕都是马克•吐温时代所没有的。 长长的密西西比河,从北部的明尼苏达州直通到墨西哥湾,是当年一条重要运输河道,美国中南部各州的玉蜀黍、麦子、西瓜、菜蔬,都是临河的农产品,当年都靠这条河运到别处去,现在即使运输工具进步多了,但是在河面上还可以看见老式的平底运货船。马克•吐温曾描写过密西西比河的风光说: 即使多年以后,我也能描绘出昔日的情景。白色的小城,在夏日早晨的阳光下打盹儿。街上空空荡荡的,水街的店门口,有一两个伙计靠坐在场边,帽子压得低低的睡着了。母猪带着一窝小猪,在便道上荡来荡去,拼命地吃西瓜。堤岸上有两三堆待运的货物,孤独地堆在那儿。石砌的码头斜坡上,堆货架子的阴影下,酒气扑鼻的醉汉睡着了。码头的尽端,停泊着两三只平底运货船。没有人理会那河水轻拍船底的声音。伟大、庄严而富丽的密西西比河啊,在一英里宽的河面上,波涛滚滚前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今天密西西比河仍有不尽的波浪,但是风光却不尽相同了。 傍晚,伯环先生夫妇,请我到他们的游艇去玩,请了他们的女儿女婿和三个外孙女,另外还有两对夫妇共十二人。游艇的名字叫“好生活”(Easy Living),值两万美金。船内全部家庭电气化设备,所以管这类船叫house boat。昔日马克•吐温所描写的堆货码头,今日却停泊了无数的这样的私人游艇。船向码头外驶去,黄昏的密西西比河,笼罩在一片淡紫的彩色下,马克•吐温铁桥,横跨在紫色宽大的河面上。孩子们套着救生圈在船头上钓鱼。摄影家伊慕笙先生在猎取河上的景色。伯环太太在游艇的“屋顶花园”上告诉我,伯环先生已经退休了,他们刚在不久前带了粮食和物品驾了这条船到上游去旅行了一个月,他们过的是真正的退休生活。 汉尼堡,这个密西西比河边上的小城,马克•吐温把她带给世界文坛的,不是他的贫困的童年时代,不是无告的悲惨世界,而是一个有声有色的生活经验,它包含了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给男孩子们的是冒险的梦想的精神。 马克•吐温曾说:“人要活得连殡仪馆的人都觉得你死得可惜。”真是一句带劲儿的话。
收藏
0
有帮助
88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