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一本为虫子而写出的皇皇巨著——《昆虫记》经久不衰
从小学的时候,就听说过《昆虫记》了,如果当时没记错的话课本上还引用了一段原文,那时候我们经常看的《人与自然》在描述螳螂的时候,也引用过这本书中对螳螂的描述“她就像一个修女……” 可能身为女生又不甚聪明,从小我只是对故事情节丰富、细节处理跌宕起伏的文章感兴趣,而对一本正经的说明段落是看不下去的,所以即使是对课本中的引文,也只是看了两段我比较欣赏的段落,剩下的全都跟着老师记录,什么类似于“法布尔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他对虫子又有什么感情”一类的问题,索然无味。 与《昆虫记》经过几次在图书馆的偶遇后,我终于在前几天拥有了一本属于我自己的《昆虫记》,也算是弥补自己多年前年少无知的遗憾吧,我开始认真地阅读这本书,虽然我感兴趣的还是这些动物如何捕食,如何自相残杀,如何生养幼虫这些细节上,但是相比从前,至少从发自内心做笔记这一项来说是认真多了的。 不得不说面对任何领域,都有愿意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说起法布尔,在书中他的表现,是文科理科样样精通,在当时那个对学问要求非常严谨的年代,当个教职人员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总应该允许一部分人觉得这样中规中矩的职业非常无聊,于是乎有了法布尔和他的荒石园。 法布尔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他的家人也十分支持他,从对隧蜂和寄生蜂的“共栖”关系研究,到壁蜂在树莓丛中特殊的窝巢,这种窝巢只有一端开口,而壁蜂幼虫总是能有序地破茧,而不伤害其他还没有羽化的兄弟姐妹(但是壁蜂对死蛹和其他动物的幼虫都是毫不留情的);从圣甲虫之间的抢劫行为,到粪蜣螂对自己孩子的母爱;从蟋蟀只能用右边的翅膀演奏,到大孔雀蝶以生命为代价的求爱;从几何逻辑严密的蜂窝和蛛网,到修女一样仪态万方的螳螂…… 每一只昆虫,或凶残,或可爱,或对我们心生恐惧,或者辛勤劳动完全注意不到观察者或捕猎者的存在,如此一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了,不只是螳螂,当昆虫认认真真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是无暇顾及周边发生了什么危险的,这也在冥冥之中让吃与被吃成为了可能,而小到昆虫,大到每一种动物,都有了自己的制约者,而人也是暂时处在了食物链的顶端,总有一天会有制约人的生物或者非生物出现,不然当一种生物总是居于食物链顶端,是会产生怠惰心理的,认为自己全天下无敌。如果不居安思危,不调整心态,这种怠惰心理往往会毁掉人类自己。 话说远了,回到《昆虫记》上来,其实法布尔对动物的喜爱,还是要追溯到他童年一次掏鸟蛋的事情,神父发现了他私藏的鸟蛋,并且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从中他体会到了要对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都要有尊重和敬畏,这才在不伤害动物的情况下,缔造了一个昆虫界的传奇。 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法布尔和他研究的昆虫,在自己想有个荒石园的同时,也想去万杜山看看那美丽的日出之景,尝尝法布尔笔下的“万杜山午餐”尝一尝那甜中透着淡淡咸味的万杜奶酪,还有红肠、蘸了水的玉葱,这个哪怕不摆在面前,只需要想一想,都能够唇齿生香,流连忘返。 想到美食,我的关注点有点不同,我居然最想吃的是隧蜂妈妈给幼虫做的蜂蜜糕饼,看到法布尔笔下小隧蜂吃得那么欢,后期寄生蜂都要来抢夺一番,从而导致隧蜂幼虫饿死,就知道那有多美味了。有些专家说为了不让寄生蜂跟上,隧蜂会摇头摆尾故意走错路线,但其实这属于无稽之谈,隧蜂完全没有摆脱寄生蜂的意思,甚至在寄生蜂跟随进来也绝不反击,可能他们觉得这样体型弱小的寄生蜂,不会对他们造成威胁,然而最后全都傻眼了,第一波幼虫没有几个能够成功长大的。这也只能提醒我们,防人之心不可无。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寄生蜂根本没有什么争权夺利的智商,只是为了和幼虫分一杯羹(这美味的糕饼)罢了。 作为一个总结性的读书笔记,不应有太多赘余,其余的精彩片段我都已经分享完毕,如果除了这些精彩内容还想了解,欢迎阅读《昆虫记》这本书哦~ 其实也蛮想有那么一座荒石园的,可以观察小动物们的一举一动,不只是昆虫。
收藏
0
有帮助
94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