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教时代和中世纪的主流观点:无千禧年论(Amillennialism)
无千禧年论认为基督不会实际在地上统治一千年,主要观点如下:
解经:以寓意解经(Allegorical View)来解释启示录,将启示录看作充满象征和暗喻的启示性文学。
一千年:启二十里的「一千年」是象征性与寓意性的,因为神的年日不能用人的时间观念来解释,「一千年」不能按字面解释,而是用一个完整数来指代尘世中的所有时间。比如撒但被绑一千年,指牠完全被捆绑;圣徒要与基督做王一千年,指圣徒要达到完全的地步与荣耀的胜利。启二十所描写的千禧年不是发生在未来,从主第一次降临到第二次再来之间的整个时期都是千禧年。为此,他们用「已实现的千禧年论」(Realized Millennialism)来说明他们并不否定千禧年,而是相信千禧年已经开始了,且继续在进展中。
千年国度:千年国度并非按字义解释的地上的政治国度。基督的国度在祂复活和升天的时候已经开始(太十二28-29),整个教会时期就是千年国度,属灵的千年国度指地上的教会(奥古斯丁、罗马天主教的观点)或天上的圣徒(华菲德的观点)。在长期的时间里(不是整整一千年),基督的国度教会不断地增长,此后撒但与基督有短暂的争战,然后是基督的再临和最后的审判,基督的国度成为神永远而完全的国度(赛九7;但七14;来一8;启二十二5)。赛十一6-9中有关猛兽在国度中将被驯服的预言,是比喻罪人在属灵上改变。
基督作王:我们正处于千禧年中,基督正坐在天上的大卫宝座上统治万民,而不是将来再来时在地上掌权一千年。理由是启示录中的「宝座」大都是和「天上」联系在一起的(启四2;五6,13;七15;十一16),所以启二十4的「宝座」也应该是在天上。信徒在今世就体验到神的祝福与安息,已经与基督一同复活而作王,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新生命(约五25-26;弗二4-7)。另有解经家认为,千禧年象征神所赐给圣徒完全的安息,因此,信徒的死就是完全进入上帝的安息。
以色列:神赐给以色列国土、子民、宝座的应许(创十二2,十五18-21及撒下七16)是附有条件的,因为以色列没有顺服神,由教会按灵意继承了这些应许,成为属灵的以色列。
撒旦:撒但现在已被捆绑(太十二28-29)、坠落(路十17-18)、被赶出世界(约十二31-32)。
基督再来:基督的再来、死人复活、最后的审判和新天新地是同时发生,中间没有一个字面意义上的「千禧年」。基督再来时将发生的一切事,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照人所认为的前后作以区分。因为在神超时空的永恒里,所有的事可以同时出现与发生。
复活:末世只有一次肉身的复活(林前十五35至49),复活信徒的身体基本上和现在的身体相同。信徒与非信徒同时在基督再来时复活,理由是但十二2和约五28-29在同一句话中提到行善的和作恶的,而保罗在徒二十四15用单数的「复活」来形容善者、恶者的复活。
审判:只有一次审判,就是基督再来、所有人复活的时候(彼后三7;帖后一7-9)。
无千禧年论的背景及对历史的影响
初期教会后期的少数主张寓意解经的教父持无千禧年观点,如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主后150-215年)、俄利根(主后185-254年)、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主后260-339年)。主后313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皇帝将基督教合法化,逼迫结束了,基督却没有再来。所以许多信徒认为千禧年已经实现,基督已经掌王权统治世界,撒但已被打败并捆绑,教会也胜过罪和撒但,完全取代了以色列成为神的国度,神给以色列国的一切应许均会由教会承受。教会不再强烈盼望基督再来,而是认为基督将在千禧年之后再来。
中世纪早期的重要神学家奥古斯丁(主后354-430年)于主后382年信主,当时基督教已成为罗马国教,外邦教会已经是教会的主体,而犹太人大都拒绝耶稣是弥赛亚。奥古斯丁在有生之年看到了所谓的「基督国度」的建立(主后380年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国教),也看到了罗马帝国崩溃的开始(主后410年「永恒之城」罗马被西哥特蛮族攻陷、洗劫)。因此,他在主后413年写了《上帝之城》(City of God),将神的国称为「上帝之城」,而罗马帝国是「地上之城」,教会是在世寄居者,等待归向上帝之城。他认为随着福音的有效广传、魔鬼影响力受限,教会已经凯旋进入了千禧年,一千年代表教会统治世界的时间,而「头一次的复活」(启二十5)意思是信徒在灵性上与主一同复活。奥古斯丁灵意化解释神国和千禧年,将政治与教会权力合理化,但仍然相信基督大约会在主降生后1000年再来。他的观点符合国教和中世纪天主教时代的需要,影响了整个中世纪天主教的末世观。天主教否定基督将来会在地上有形地掌权,主张罗马大公教会就是神在地上的国度。信徒不但要传福音,而且要将世界「基督化」。
宗教改革时期,威克理夫(1320-1384年)、慈运理(1484-1531年)、马丁路德(1486-1546年)、墨兰顿(1497-1560年)、加尔文(1509-1564年)等改教家对天主教都很反感,虽然他们深受奥古斯丁影响,但他们在无千禧年论框架下的末世观各有特色。马丁路德认为罗马教宗就是敌基督,反复预告教宗制度的崩溃。加尔文认为教会就是新以色列,神的国有「已经开始(already)」的部分,也有「尚未完成(not yet)」的部分,所以改革宗非常强调文化使命(管家使命)。加尔文的同工马丁布赛尔 (1491-1551年)则认为在基督再来的时候,有大量的犹太人会信主。17-18世纪英国清教徒的无千禧年论影响了英国内战(1642-1651年),一致延续到新大陆,绝大多数清教徒认为自己活在圣经启示已经完成的时代中,他们使命就是活出上帝的呼召。今天东正教、罗马天主教、路德宗、改革宗、基督会、圣公会普遍持无千禧年论。
在18世纪和19世纪,后千禧年论兴起、前千禧年论复兴后,无千禧年论在新教中衰落,但是二战后在西方又再度复兴。一些自由派神学家也持无千禧年观点,但他们不认为基督会再来,根本不关心末世的问题,或者认为末世是以人为中心的未来学,是人类对于自己的未来前途的瞻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