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诗歌的新发展
清诗发展到近代,开始有了新变化。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龚自珍认为文学必须有用,他认为诗和史的功用一样,都在对社会历史进行批评。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爪怒”、“灵气怒”等等,习见的景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动人耳目,唤起不寻常的想象。《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他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
与当时的改良运动相适应,诗歌的改良运动即“诗界革命”也在进行,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提出了“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主张。黄遵宪的诗题材广泛,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和近代科技新成就,开辟了诗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他努力使旧形式和新内容相和谐、严整的韵律和散文化的笔法相和谐、“流俗语”、新名词和旧格调相和谐,显示了“诗界革命”的实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蒋智由等,在戊戌变法前后也都写了一些具有新派风貌的诗歌。
民主革命时期,诗歌成了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女革命家秋瑾、章炳麟等都写了一些小诗抒发怀抱,歌颂革命;南社诗人柳亚子的诗,缅怀民族英雄,悼念革命烈士,揭露社会黑暗,抒发壮志理想,富有浪漫主义激情。总的看,近代诗人大量涌现,作品丰富,风格多样,就其进步的主流而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新发展。
诗歌的产生与劳动是是分不开的,诗歌与音乐和舞蹈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劳动生活是诗歌的创作来源。自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的出现,到屈原,宋玉等人写的楚辞,并在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 从汉代开始,通篇是五字一句的五言诗形成,取代了四言诗和楚辞的地位。当时的五言诗不限句数,可长可短,后人称为五言古体诗。与五言古体诗同时出现的还有乐府诗,乐府诗有五言诗,也有长短句。 到三国时,曹丕写了两首完整的七言诗。七言诗一直到齐、梁时才开始逐渐流行,而诗的格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 以后到了初唐,近体诗的形式已经确立,从此五言近体诗和七言近体诗形式一直保存下来,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并列。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类,绝句诗每首限定四句,律诗限定八句。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中期,即唐玄宗开元前后,逐渐形成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五代到两宋,是词的全盛时期。
宋亡以后,在元代流行的诗歌形式是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类,套数又称套曲,小令只是一首曲,而套数是由几首曲组成。曲的形式接近于词,它与词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韵上比较灵活,也比词更口语化。 在新诗出现以前,我国的诗歌再没有新的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