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中,马丁一开始是个穷水手,碌碌无为,每天享受温饱足矣,直到有一天邂逅了上流社会的罗丝一家,优雅美丽的罗丝让马丁心动,他决定追求罗丝,从而坚持学习文化知识和上层社会的礼仪,并立志成为一名作家。
但罗丝不满足,她为了让马丁彻底融入上层社会的生活,让他加入父亲的事务所并且争取往上爬的机会,但是马丁不想依靠罗丝家里,就拒绝了罗丝的建议,结果一场误会,让罗丝主动和马丁决裂。在马丁心灰意冷之时,某个报社突然开始刊登他的旧时作品,他开始成为了当红作家,从前看不起他的那些人纷纷回来请他吃饭,搞好关系,连罗丝都哭哭啼啼地回来要求和他恢复关系。
马丁彻底看透了这些人的丑恶嘴脸,他把自己的稿费全部送给和他同是工人的朋友们之后投海自尽,
马丁和少年维特一样,都是以自杀结束生命,只不过歌德所写的维特,读者都明白是因为爱而不得,然而马丁死得则很蹊跷,他不是什么都得到了吗?为什么还会走上死亡之路呢?
其实这也许恰好表达了杰克·伦敦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往远了,是人的劣根性的一种失望,虽然什么都得到了,但是建立在名气和功利上的喜欢,并不是真心的喜欢。只是觉得他的名利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带来好处,从而纷纷巴结他,一个两个还好,多个以上就给了他很大压力,让他烦躁不安,对这个社会产生了无尽的责难和黑暗,最后,他怀着迷惑不解和失望投海自杀,而杰克·伦敦这样设计主人公的结局,既突出了他的心理矛盾,也以主人公的死衬托出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黑暗行径的失望,让整篇文章得到升华。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一切美好的撕裂给观众看”,所以,大团圆或者主人公变坏,开始享受奢靡生活,都不符合作者真正表达的意愿,只有悲剧既能升华主题,又能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遗憾,所以,主人公马丁只能接受了作者赋予的“死亡”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