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古代的“门子”是做什么的?
明清时期的“门子”,是转指在衙门里专门服侍长官的侍役。 “侍官府之美童曰门子”。门子也叫“门役”,民间尊称则是“门官”、“小二爷”。他们的职责是为长官穿衣戴冠、上茶点烟、磨墨洗笔、跟随左右,就像军队里的勤务兵,算得上是最名不副实的衙役。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门子”这一条时,也已考证清楚:明清时的 “门子”就是南朝的“县僮”,是服侍官员的少年。 “门子”是从当地百姓中征发的。衙门须在民间挑选眉清目秀、唇红齿白的十五六岁的少年充任 “门子”。“门子”年幼,见了衙门里其他的书吏、衙役往往要叫“阿叔”。到了二十岁,开始要留胡须了,就被称为“老门子”,应该脱役或转为其他衙役。“门子”做的是服侍人的事情。特别是明清时,不少“门子”实际都是长官的男宠“兔崽子”,被世俗视为贱民,清朝的法律则确认“门子”为“贱役”,他们脱役后,子孙过了第三代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门子”的名额,各个州、县不同,如《宛属杂忆》里说,明朝北京顺天府宛平县才设六个“门子”,而据明朝的《松江府志》记载,松江府一府两县共有“门子”八十六名。一般的州、县在 十名左右。“门子”日夜轮流值勤,他们的“工食”(伙食补贴)也是少得可怜。 每年才一二两银子。
收藏
0
有帮助
1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