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复兴后福音派的主流观点:后千禧年论(Postmiliennialism)
后千禧年论认为基督会在千禧年之后再来,主要观点如下:
解经:以历史解经(Historical View)来解释启示录,虽看启示录为预言,但认为从使徒约翰时代一直至主再来为止,至今大部分启示录的记载已经在教会历史上发生。
一千年:千禧年不是实际的一千年,而是指世界基督化以后,地上会有长时间的和平与公义,这个时期就是千禧年。
千年国度:教会不是千年国度,但借着教会的宣教和社会改造工作,可以使世界逐渐基督化,在地上实现基督化的国度,而基督会在千禧年结束时再来。有些自由派的神学家则相信,千禧年会透过人类的努力及自然的演进而逐渐实现。
基督作王:随着福音的广传,人类的文明会不断进步,人类的道德及灵性会不断改善,世界将会变好,成为教会的黄金时代。这时基督会统治人的心灵,此时代就是基督做王一千年。
撒旦:在福音兴旺的教会时代,撒但是被捆绑的,意思是牠只能作神准许他做的有限的事,因为主耶稣已经战胜撒但。
以色列:教会而不是以色列将承受神在属灵上赐给亚伯拉罕和大卫的应许。
基督再来:千禧年之后接着是七年大灾难,每一位信徒都要经过大灾难。之后基督第二次降临,随即会有死人复活、白色大宝座审判,然后新天新地开始。
后千禧年论的背景及对历史的影响
17世纪启蒙运动以后,随着理性主义高涨,人本主义越来越有影响,认为世界日趋进步、繁荣与大同,和平与幸福美好之世界指日可待。在17-18世纪英美历史上的改革宗清教徒持后千禧年论,强烈主张完全照圣经彻底改造世界。1630年,清教徒领袖约翰温思罗普(1588-1649年)率船前往北美新大陆时,宣告北美殖民地应该是一个「山巅之城」,基督徒应该在那里建立彰显神荣耀的社会。1639年第一个美国的成文宪法《康涅狄格基本秩序》(The Fundamental Orders of Connecticut)指出,新世界的公共法律和秩序要按照上帝的律法和命令来执行。后千禧年论被用来指导制定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政策和法律,激发了清教徒在新英格兰建立神国模范、向印第安人宣教,以致当时的新英格兰被称为「新以色列」。
18世纪英国复兴的领袖约翰卫斯理(1703 – 1791年)、怀特菲尔德(1714-1770年)都持后千禧年论,马太亨利(1662–1714)的后千禧年论更是通过他写的圣经注释影响至今。爱德华滋(1703-1758年)经历了18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一次北美大觉醒,认为圣灵带来的教会大规模更新就是千禧年在地上的实现,千禧年会在北美首先开始,主耶稣才会再来。1783年美国独立以后,芬尼(1792-1875年)经历了19世纪初第二次美国大觉醒,也接受了爱德华滋的观点。
18-19世纪是后千禧年论流行的年代,教会把宣教看作人参与促进神国降临的工作,推动了19世纪海外宣教运动的浪潮,新教宣教士从欧美被差派到全世界,包括中国。从1783年美国独立到1861年南北战争,后千禧年论是美国福音派中最普遍的观点,他们把大复兴、美国独立革命、宣教的成功、社会改良和废奴运动、科技和教育的成就都当作千禧年即将实现的标志。
另一方面,17世纪启蒙运动以后,欧洲社会基于圣经的末世论逐渐被世俗化为基于人本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可以在现世实现圣经中描述的终极理想社会。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相当于世俗化的后千禧年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没有神的人间天国。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广为接受,欧美社会普遍对人类的前景有无限的乐观和自信。因此,不少自由派神学家放弃十字架救赎的核心真理,推动社会福音运动,认为神国就在人的心中,人若能以耶稣的道德为模范,以爱与道德改造社会,社会必然会进步成为地上的天国。这种自由派神学逐渐占据了哈佛、普林斯顿等神学院,从自由派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毕业的中国三自教会领袖吴耀宗、丁光训就持世俗化的后千禧年论,深受社会福音运动影响,主张以理想社会代替天国,以人的义代替神的义,主张因爱称义、凭道德得救,使三自教会成为建立人间天国的力量。
经过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和共产主义运动,暴露了人类的罪性,导致许多人放弃了对世界乐观、肯定的态度,后千禧年派在教会中几乎完全消失。但近年又有复苏的迹象, 「主权神学」(Dominion Theology)就属于后千禧年论,他们认为基督应该「接管」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包括政府,主张教会应将社会基督化,由此引进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