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安徒生写过一篇童话叫作《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的是小女孩在寒风凛冽的平安夜卖火柴,却没有人理她,她只能坐在角落里划火柴,火柴的火光中出现了她平时想都想不到的烤鹅、火炉还有慈祥的奶奶。她在奶奶的拥抱中去了天堂。
读过《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发现,在很多童话里面,安徒生的这一部,是最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的。贵族身份高,生活好;而百姓一般生活都很清苦,底层人民更是没人理,做着最辛苦的工作,有的就像小女孩,要自己亲自去求人给她一次赚钱的机会。而那些有钱的人全然没有体会过这些人的辛苦,对于这些匍匐在他们脚下的人,很少有同情,反而是一种对于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人的鄙夷和仇视。
小女孩的火柴卖不出去,有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鄙视心理,而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只有在虚拟中得到,在残酷的人间得不到的,只有在天堂得到。所以小女孩最后和奶奶的幻影一起去了天堂,也算是一个温暖的结局,让小女孩冻裂的期盼得以完整。
看过那么多的安徒生童话,只觉得《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最直击我心的。
因为它真切地描述了一个小女孩在面对真实幸福时的期待与爱而不得。